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在新形式下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
---谢丽娟副主席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实训就业峰会暨人才培训和国际教育交流会”发言
各位与会同仁:大家好!
我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一道参加“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实训就业峰会暨人才培训与国际教育交流会”。并代表上海人才培训市场管委会,向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近百所高校,以及上海汽车集团、上海宝钢集团、汎亚国际集团、培生国际教育集团、上海市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市紫竹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近百个企业集团企业代表表示中心感谢!
根据大会安排,我发言的提纲是: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在新形式下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以下讲三个问题:
一、经济转型时期人才培训市场发展的时代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上海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趋频繁。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国际重要经济城市,将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同时,力争初步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框架,发挥上海经济转型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把上海建成亚洲特大型的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化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也是资本运作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高效率的甚至是难以估量的。人才、科技、教育,是取得上海突破性发展的智力支持,是上海的希望所在。经济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基础,人才发展又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上海紧缺人才开发离不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民族的振兴,国家的昌盛,需要一个崭新和庞大的人才培训和教育产业的支持。
2007年初,在国家民政部和上海市民政局,原上海市人事局支持下,批准成立了中国首个人才培训市场。并且赋予“人才培训、国际合作、人才交流、人才评价、培训市场”等业务职能。上海人才培训市场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据不完全统计,近6年来目前已有内设机构46家。这些机构吸引了来自美国伯克利大学、香港大学、悉尼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些优秀毕业生,以及部分来自欧美、台湾、澳洲、巴西和美国华尔街与纳斯达克的高级管理人才到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创业。
他们与海内外大学合作培养各类高级管理人才16000多人,包括企业高级经理内训,以及与法国巴黎第九大学、法国格布诺布尔第二大学、美国圣.约瑟夫大学、英国斯泰福厦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合作培养一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博士(DBA)、管理学博士。目前,正在合作启动的美国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预科项目。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先后合作推荐海内外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逾万名。
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始终把联合海内外名校合作培养各路精英人才、并且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来上海工作,作为人才培训市场的工作重点,积极为上海经济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他说,这方面的重要任务包括: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然而,传统的研究性大学教育,已无法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形势要求。适应性的人才培训和终身教育正成为人们普遍共识。同时,在学习化社会中产生了许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等,近几年悄然兴起了以企业集团为需方的人才定向委托培训、定向专业岗位培训等。
近几年来,吉利集团、华为集团、海尔集团、苏宁集团均成立了“企业大学”。麦当劳集团举办汉堡包大学,可口可乐集团可口可乐学院,惠普集团举办惠普商学院等,企业集团需求是一种扩大了的适应性人才培训需求,并引发的人才培训消费团体化给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新课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人才培训与继续教育是具一项有巨大需求、巨大投资潜力的朝阳产业。
二、人才培训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
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促使培训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在国际市场全面开放的前提下,教育培训资源在国际间不断进行着新的配置,教育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国际教育培训相互交流与竞争、相互包容与激荡,促成了人才培训国际化。
近几年,许多大学把校园变成国际交流的平台,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不出国门就可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全面提升教学国际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课程、师资、学生、校园文化等几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为重点,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师、开展多种教学活动,致力于为学生构建多文化、多学科、多层次交融的课堂教学和校园生活环境。
国内学生不用跨出国门,就可以接触国际一流教师,聆听国际一流课程,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学生自由交流,以最小的学习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上海实现国际化发展的成败在于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人才创新素质。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的灵魂,是指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所表现的勇于探索、敢于开拓、勇攀高峰的革新精神;就是要敢于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敢于质疑和超越权威,敢于抛弃多数人的俗见、独辟蹊径。要有“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碍的意愿、成长的意愿、敢冒风险和自信”五种行为风格特征。就上海目前的人才状况而言,具有这种创新性行为风格的人才是相当稀缺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
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12年8月14日在深圳闭幕,来自66个国家与地区的162所高等院校的与会者站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根据自己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机制等问题,相互交流,并表达了真知灼见,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共识。
哈佛大学认为:我们有一些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就像有一个统一的骨架一样,但是却有不同的血肉。比如说,在工程、医学领域,存在一些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是通用的,很难本地化。不过,我们利用了最新的技术,比如远程的会议技术,来解决课程本地化的问题。教学的内容与某一地区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有求同存异,发挥当地的特色和优势,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应对不同文化带来的挑战,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在全球都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创新机制,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全球名校合作战略”。目前,已经与包括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巴黎第九大学、香港大学等在内的30多所世界名校以及知名培训机构确立了重点合作伙伴关系。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国际化”举措中,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展示出“全球名校合作战略”的前瞻眼光与气魄。
三、新形式下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的意义
自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建立“上海人才培训市场”以来,在市人事局、市民政部门和市有关委办的支持下,2011年10月,成立上海人才培训市场紧缺人才开发办公室(简称:“紧缺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紧紧围绕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在原有人才培训和考试认证工作基础上,启动21世纪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项目,具有深远意义。
新组建的紧缺办有利条件是,根据“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形势需求,发挥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经验,开发紧缺办优势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参加上海市紧缺人才专业等级考试的人员累计达1300多万人次,获得专业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累计超过1100多万人次,获得“上海市紧缺人才专业等级(资格)证书”的人中,1/3以上的人来自长三角地区。这些都较大程度缓解了上海市和长三角地区紧缺人才的现况。
“紧缺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将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同类型的紧缺人才,其质量、数量的要求也是大有区别的。有些紧缺人才是“大军团式”的大规模培训,如计算机人才、外语人才;而有些紧缺人才则是凤毛麟角,只需“开小灶”培训。这种因人而异的培训模式早已被培训机构和市场接受,并辅以相应教学对策。目前,市紧缺办的各类培训模式和考试开发机制早已相当成熟,具备了各种人才培训需求的教学模式。
上海市紧缺办将充分发挥上海人才培训市场与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庆应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以及澳大利亚TAFE、英国考试局、新加坡考试局等机构合作优势,引进国际知名权威机构的专业课程、考试经验、管理机制,并且逐步建成海内外知名的考试服务平台之一。
上海人才培训市场和上海市紧缺办,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立足国家职业标准,建立培训行业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打造校企合作新型模式;建立紧缺人才信息库,搭建紧缺人才行业职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紧缺人才人力资源理论研究以及调查工作,为行业人才开发培养提供有效支撑;开展紧缺人才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为会员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谢谢大家!